瀏覽人次: 2390

亞大視光鄭宏銘教授之民生診所

六股民生診所「阿飛仙」

 

六股民生診所「阿飛仙」--從民生診所到民生故事館     

                                                                                                                                                                                                                                         文/林秀美

  

    座落於霧峰區六股里中正路上的民生診所老房子,曾經是林鵬飛醫師的診所,因為他精湛的醫術與慈悲的醫德,居民暱稱「阿飛仙」。從1946年在家鄉萬斗六開業,至1990年退休,四十多年來林醫師在這裡守護著鄉親的健康。林醫師退休後,移居臺中市,於2010年過世。老房子漸漸荒廢,然而對林醫師的想念與愛戴卻留存在霧峰居民的記憶中。

  2014年霧峰區農會買下了老房子與屋前空地。黃景建總幹事帶領著農會工作同仁,向當地文化、農業、學術等各界人士請益,不但決定保留老房子,用心的修復,更進一步希望挖拓在地的故事,於是許多身邊美好的記憶漸漸顯影而清晰。

    過去林鵬飛醫師懷抱著對故鄉的愛與醫學的專業,守護鄉親的健康,留下了阿飛仙民生診所傳奇。而今,正在孕育的故事館,更是因為大家對霧峰的愛,一同創造的霧峰傳奇。

這是一張圖片

民生診所,是1950年代霧峰最新潮的洋房。原屋前的綠樹因中正路第一次拓寬被移除。

然屋旁樹木聳立,依然綠意盎然。1978年攝影。

一、阿飛仙與民生診所的故事

 

生長在萬斗六大家族

    林鵬飛醫師生於1920年1月24日。據林家族譜記載,林家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墟莆坪村,第十五世祖渡海來臺,世居貓羅堡萬斗六庄(今霧峰區萬豐里)。與霧峰林家同屬一宗族,在萬斗六頗具名望。

    第十八世祖林懋臣先生,為清七品武官,協防彰化城。第十九世林榮泰先生,為林鵬飛醫師的祖父,生於1862年,幼習漢學,及長,任清朝百總,領導隘勇,協防地方。日治初期林榮泰先生為當地倚重的鄉紳,擔任萬斗六區長,直至1906年霧峰區與萬斗六區合併,由林獻堂先生擔任區長。1914年擔任 萬斗六 保甲聯合會長,積極籌設創辦霧峰公學校萬斗六分離教室熱心地方公益。  

    林鵬飛醫師的父親林分 先生,生於1898年,八歲隨江朝慶先生學習漢文,爾後就讀霧峰公學校、臺中第一中學校。1917年中學肄業,開始經營舊式糖廠及土地出租事業。1928年任  霧峰信用組合監事,1930年任霧峰庄協議會員 ,1931年擔任阿罩霧 圳水利組合評議員 。

    1933年四月,臺灣總督府頒佈「部落振興建設綱要」,以部落為一基層單位,約一、兩百戶,組成「部落振興會」。主要目的為推行社會教化、開發產業、改善農家經濟、革除陋習、促進生活改善、道路整備、衛生設施以及維持治安等。林分先生即擔任萬斗六 部落振興會第一任會長  。

這是一張圖片

約1923年,在萬斗六祖厝前家族大合照。第一排右三為林鵬飛醫師,其後方為祖父林榮泰先生,第三排右一為父親林分先生(圖片來源:林健安先生提供)

這是一張圖片

第十八世祖林懋臣先生(圖片來源:林健安先生提供)

 

求學與習醫

    1926年就讀霧峰公學校萬斗六分教場,當時教室雖然簡陋,然而父執輩十分重視教育,聘請師範學校畢業正規老師執教。1932年順利考上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等學校(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前身,修業五年。1937年,林鵬飛年僅17歲,即考上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

林醫師就讀醫專時,因為在班上年紀最小,同學都把他當小孩,常常擔任跑腿的工作。喜愛運動,參加桌球及棒球校隊,屢獲佳績。

 

這是一張圖片

林鵬飛醫師(左二)就讀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時期,參加桌球及棒球校隊,屢獲佳績。

(圖片來源:林志鴻先生提供)

 

與妻子相識

  1941年醫專修業完成,於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實習。在這期間認識了夫人-莊金釵女士。夫人回憶說:「林醫師就讀醫專時,住在臺北的叔父家。叔母正是大姐的小姑,所以兩家常常來往。有時大姐忙著準備晚餐,林醫師下課後,就會自動幫忙照顧小孩。」莊大姐對林醫師印象非常好,心中早有意將妹妹介紹給他。

  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戰線擴大,日軍開始徵召臺灣人前往南洋擔任軍夫,也利用各種管道招募看護人員前往前線從事醫療看護勤務。夫人回憶說:「當時母親十分擔憂,希望我盡早有訂婚對象,才能避免被徵召。為了逃避母親的催促,決定離家逃到臺北大姐家暫住一陣子。」很巧的,第二天吃完晚餐,林鵬飛和他的同學就出現在大姐家。和大姐閒聊了幾句,就回去了。當時林鵬飛醫師對夫人可說是一見鍾情。便央請大姐安排再次見面。

  當天林醫師帶了數張唱片,開了留聲機,彼此安靜的聽著古典音樂。林醫師非常寡言一直沒有說話,夫人則暗自觀察這位男士,覺得他長得修長好看,樣子十分的忠厚。

  夫人回到臺中不久,即收到林醫師的來信。接連好幾封信,信中雖然沒有愛戀的話語,卻充滿了認真與率直。夫人被林醫師的誠意打動,認定是可以託付終身的對象。為了就近見面,林醫師也回到臺中病院當外科醫師。後來林醫師的父親突然病故,依照臺灣民間習俗,有婚約者必須在百日內完婚,於是林醫師與夫人倉促的結婚。

    林醫師的父親因為經營事業的虧損,早已將分得的祖產用盡。因此林醫師婚後為了有穩定的收入,轉至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與夫人住在簡單的宿舍,樽節生活的開銷。不久長女美惠誕生,林醫師也轉任臺南新樓醫院,雖然因為戰爭,醫院顯得沒落,然而一家三口珍惜著溫馨平靜的生活。

 

戰爭年代

    1945年林醫師突然接到當兵召集令,於是加入海兵團,任海軍囑託醫。一家三口搬到了高雄左營,住在文官宿舍。那是一座矗立在大草原上的建物,四周空曠寂寥。在食物缺乏的年代,住在宿舍的婦女們常常到草地上,尋找野菜。隨著二次大戰進入決戰時刻,美軍開始密集的轟炸臺灣。

    近百架的轟炸機,不分日夜的空襲高雄市。左營位於郊外,雖然沒有受到空襲,然而每晚被空襲警報驚醒,倉皇的躲進防空壕,每天擔心害怕。於是夫人帶著女兒先回到萬斗六老家。夫人回憶說:「當時高雄火車站人山人海很混亂,好不容易搭上北上火車,女兒美惠要離開爸爸的懷抱時,一直哭,我也跟著哭了,想到也許從此再也不能相見,含著眼淚一直揮手道別。」

    回到萬斗六祖厝,聽不到空襲警報的聲音,過著閑靜的鄉下生活。夫人回憶說:「每天用水桶汲取烏溪的泥水,然後加入明礬,將水沉澱,再拿來燒飯、燒開水飲用。當時瘧疾肆虐,瘧蚊四處飛舞,女兒美惠也患瘧疾,發燒將近四十度,當時醫藥缺乏,也沒有特效藥,只能用繃帶包起來,避免再被叮咬,等待自然痊癒。」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左圖/建築宏偉的萬斗六祖厝一隅

(圖片來源:林健安先生提供)

上圖/祖厝於80年代遭拆除,今日狀元及第社區即為祖厝所在範圍

 

    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昭和天皇在9月2日簽署《日本投降書,二次大戰正式結束。不久,林醫師平安回到霧峰故鄉,一家人終於團圓了!然而林醫師說,當時海兵團疏開到岡山防空洞,遭到空襲,他躲避的那個防空洞雖然安然躲過空襲,但是其他兩個防空洞全員被炸死,令人扼腕。

 

小地方大醫生—在家鄉開業

    1946年8月15日,林鵬飛醫生在萬斗六開設的「民生診所」正式開幕。地點就在當時糖業鐵道中南線萬斗六車站附近(即今日味全工廠對面巷子內),車站鄰近香蕉集散市場,附近還有日用雜貨店及肉店,十分熱鬧。

 

    林醫師雖然是臺北帝大醫專畢業,但是沒有大醫生的架子。地方耆老林錦屘與林鵬飛醫師熟識,有一天,他問阿飛仙:「你的資歷那麼好,怎麼不到大城市或霧峰街上開業,而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賺不到錢。」林鵬飛醫師回答他:「這裡是我的家鄉啊!」

由於林鵬飛醫師勤快認真,診斷準確,說話實在。當時只要有重病患者,不論是山上還是偏遠村落,馬上騎著腳踏車往診。因此備受鄉親肯定,大家都暱稱他「阿飛仙」。

    由於患者漸漸增加,診所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1949年,民生診所遷移至六股市區,即今日中正路與峰谷路口。白天在診所看診,利用清晨或中午時間前往山區往診,昔日的腳踏車換成了摩托車,翻山越嶺,道路未通的地方,就涉溪水前進。

    經過多年的積蓄,在1954年買下了現在民生診所的土地,1957年動工興建,1959年完工,開始於現址看診。直至1990年,林醫師投入醫界整整50年了,才決定退休。

這是一張圖片

林鵬飛醫師與夫人於民生診所前合影((圖片來源:林志鴻先生提供)

 

追憶阿飛仙

不喜歡為病人打針的醫生

    社區耆老回憶:「阿飛仙聽診很認真,能準確找到病因,不放重藥,不打針,十分謹慎,前一二次都是開兩天的藥,回診觀察確診無誤後,再開後續的藥。」

    六股社區總幹事王原祥說:「小時候最喜歡讓阿飛仙看病,因為他不喜歡為病人打針,最常說的話就是:『回家好好吃有營養的食物。』所以每次看病回家,餐桌上就有好料可以吃了。」

 

    耆老林錦屘也說:「阿飛仙開藥都很謹慎,有些人覺得感冒好的太慢了,就央求打抗生素。阿飛仙就耐心的跟病人說明打抗生素對身體的壞處,堅持著不打抗生素。

仁慈 精通 細心找出病症

    耆老柯先生說:「以前出現一個病名—恙蟲病。沒有精通的醫術和過人細心,是很難檢查出來的。當時北勢村,有一對母子,兩個人到山上做工,結果媽媽染上恙蟲病,當時只有發燒的症狀,到民生診所就診。林醫師不是單聽病人的說法,還仔細詢問,了解他最近做了甚麼事情。再進一步仔細檢查,發現了兩個很小很小的咬痕,才確診為恙蟲病。我相信只有仁慈、精通、細心、待人和藹,才能找出這種病。」

騰出客廳給病患過夜

    有一次林醫師前往峰谷村看診,那是離民生診所大約2.5公里的山上,後來阿飛仙帶著重病病患到診所,騰出客廳,讓病人在診所裡休息接受治療,整個晚上和家屬一起陪在身邊,觀察病患、治療病患。

 

敬業愛人的醫生典範

    耆老柯先生說:「林醫師本身曾患有肺疾,所以騎腳踏車會很吃力、會氣喘。當時常常要到山上往診,但是阿飛仙從來不畏懼。有時半夜裡,病患家屬心急的敲門,阿飛仙也都不會拒絕,盡速的前往看診。」

曾在診所擔任藥局生的劉女士說:「阿飛仙看診的時候,非常嚴肅,絕對不可以和他說話。」「有時病人沒有錢付醫藥費,阿飛仙會讓病人賒帳,都記在帳本上,每年過年時,就把帳本燒掉。」……

    從許多鄉親的回憶裡,我們看見一位用心照顧病患,平易親切,專業認真的醫師身影。雖然沒有顯赫的豐功偉業,卻是鄉親們心中健康的守護者,樹立了醫師的最佳典範。

 

二、神靖丸事件

 

鄭宏銘醫師追尋父親的記憶

    1945年1月12日,上午9點55分,神靖丸在西貢河口聖雀岬港,遭美軍魚雷及戰鬥機擊沉,船上被徵召的臺灣人醫師及醫療工作人員,大部份隨船殉職。留下了在臺灣家鄉的妻子、子女和家屬,從此命運改變……。然而除了一只白布包的小木箱,裏面放一個寫了姓名的小木牌,無從了解發生了甚麼事?

    62年後,鄭子昌醫師的獨子鄭宏銘醫師,成立神靖丸部落格,追尋父親的記憶。因為他還未滿一歲,還不曾叫聲爸爸的時候,父親就被徵召至南洋。

    鄭宏銘醫師往返日本、臺灣、美國各地,尋找神靖丸相關資料。2008年鄭醫師前往臺大景福基金會,得知與父親同期就讀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的林鵬飛醫師,當時因年紀太小沒有被徵召至南洋,居住在臺中市。於是鄭醫師前往拜訪。

    鄭醫師至今還深刻記得:「當天林鵬飛醫師一見到我,就痛哭起來,無法停止……當時我深深理解他的心情,因為那一刻,我終於感覺到與父親連結在一起了,感動著歷史是活的。」林鵬飛醫師告訴鄭醫師,醫專時代對鄭子昌醫師的記憶,是一個很有修養,很安靜的人……,臨別時慎重致贈了一張醫專入學時全班合照,照片中可以看見年輕時代的林鵬飛醫師與鄭子昌醫師。

這是一張圖片

1937年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第五屆入學全班合影

左二為林鵬飛醫師,右二為鄭子昌醫師(圖片來源:林志鴻先生提供)

    之後林鵬飛醫師協助聯絡到,當時神靖丸沉船事件生還的孫瑞蒸醫師。於是鄭醫師專程造訪孫瑞蒸醫師鄭醫師回憶說:「那天孫醫師坐在輪椅上,因身體不適,無法交談,但是擡頭看見我,竟然面露微笑。我在想,是似曾相識嗎他的兒子和夫人都説很久以來,首次看到他的笑容。

    某一天,鄭醫師在電腦搜尋神靖丸相關資料時,卻出現了亞洲大學霧峰學的網頁,「江鳥飛林」(民生診所)的社區課程報告,其中提到主人林鵬飛醫師過世了。於是鄭醫師寫信給亞洲大學「霧峰學.學霧峰」課程老師,兼任圖書館館長的廖淑娟。2011年9月鄭醫師回到臺灣,和廖館長見面,並與亞大師生演說「神靖丸的故事」。廖館長深受震撼,大家也被鄭醫師追尋歷史的毅力所感動。

    因此故事館二樓成立了全臺灣第一個神靖丸展覽室。將展示遺族珍藏的書信、文物、相關文獻,以及細心考據、製作的神靖丸運輸艦模型。敘說著被人遺忘的一頁臺灣歷史。讓庶民的生命史,帶領我們認識臺灣經歷的大時代故事

這是一張圖片

許多醫師被徵召至南洋前,先往練成所受訓,後排左一為陳茂淇醫師,1945年1月12日神靖丸於西貢外海被美軍擊沉時,不幸隨船殉難。(圖片來源:陳真智女士提供)

 

歷史的省思

    神靖丸船上有臺灣人醫師共59人,歿41人;藥劑師3人全亡;醫療人員80人,歿55人;農業生產工員200人,歿148人。

    鄭宏銘醫師在部落格的第一篇文章提到:「神靖丸沈沒只是歷史上一個小逗點,沒有9-11的驚世性,更沒有猶太人Holocaust犧牲者人數之眾,但是人的感情都是一樣的,遺族們的悲傷一致。對當局(事)者來說,極端的悲劇是無邊際的……」

 

    神靖丸單一的歷史事件,卻是臺灣在大時代的歷史縮影。當時臺灣面對的問題,包含菁英世代的消失、包含國族的認同……,這些問題正建構了今日臺灣文化面貌與價值體系。

    當時的臺灣人,面對臺灣、日本、中國三個國族記憶,產生了複雜的國族認同轉化過程。然而只要溫柔聆聽,我們就會看見庶民在悲傷中,淬煉而生的生命力與文化包容力,這力量足以將狹隘的國族主義遠遠拋諸腦後。

    而臺灣一批批菁英的消逝,不僅是個人生命與家庭的悲劇,更造成臺灣文化嚴重的斷層,人們從害怕、忽視,最終遺忘了這片土地的記憶。

 

    湖濱散記作者梭羅說過:「人要豐富與強韌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德國哲人卡西勒寫道:「歷史學並不是關於外部事實或事件的知識,而是自我認識的一歷史。人們瞭解自身內涵之豐富性及多樣化,進而自我反省,生命才會成長。

    閱讀臺灣庶民歷史,讓我們更貼近這片土地,看見人的生命力量,在宇宙浩瀚的座標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這也正是我們要將故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意義所在。

 

 

三、有志一同老屋新生

 

    林鵬飛醫師退休後,民生診所也成了閒置空間。從日漸荒廢的老房子,如何變身為一座在地故事館呢?這故事要從亞洲大學霧峰學課程說起。

 

霧峰學師生的老屋重生行動

    2007年霧峰農會酒莊開始營運。有天孫崇傑老師(小毛老師)到酒莊拜訪,剛好遇到林鵬飛醫師,農會柯義雄先生特別幫忙介紹。那時候林醫師已經八十八歲了,與夫人、兒媳同住在臺中市區。那次的巧遇,孫老師與林醫師有了短暫的談話,孫老師還特別要了林醫師的簽名。但因為是速寫,不易辨別「鵬」字,還是「鴻」字,再次請教林醫師,林醫師說:「鵬」。但聽起來像「鴻」。所以孫老師就以為是『林鴻飛』,也因此,後來為房子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江鳥飛林」。

    那時霧峰農會因為酒莊需要停車場,所以租下這個地方,包含了屋前的空地及民生診所老房子,但是農會暫時還不會使用到這棟建築物。孫老師於是提議希望能讓老房子活化利用,農會黃景建總幹事覺得這是很好的想法,能夠多一個地方讓孩子認識家鄉。

    當時亞洲大學兩門通識課程,包括廖淑娟老師的「霧峰學‧學霧峰」與林錫銓老師的「地方文化與智慧社群」先後投入當時稱之為「江鳥飛林」的場域營造。當中,「霧峰學‧學霧峰」課程是臺灣唯一正式以地方知識及社區參與為內涵的大學通識課程。透過大學與社區的交流,開啟學生對霧峰的認識與關懷。同時開創在地新視野,建立社區與大學的夥伴關係。

    2010年霧峰學的創始老師孫崇傑從文化資產的角度帶領同學探索老屋江鳥飛林,他帶一組修課同學實地去勘查,了解屋內的格局,並訪問附近居民,了解屋子的歷史背景,師生共同討論規劃來有效利用空間。他同時提出協力造屋的概念,希望帶領霧峰學的同學和霧峰鄉親,共同起造神靖丸江鳥飛林,以歷史、文化、老屋,展開一場文化對話。這期間敦請林志鴻先生來指導,請他談林醫師的行醫史,請當時於亞洲大學社工系任教的林醫師女兒林美絢老師談她對故居的想像。

    2012年修習霧峰學的一百多名學生全力投入老屋重修計畫,分組整理環境進行空間設計,成立「江鳥飛林-協力造屋在霧峰」facebook,並且在江鳥飛林舉辦期末成果展,邀請林鵬飛醫師的太太和女兒林美絢參加。當天附近居民聞風而來,其中林錦屘夫婦見到先生娘時老淚縱橫,非常令人感動。

    霧峰學的老屋重生計畫持續進行,霧峰學的夢很大,希望重建後的江鳥飛林可以和亞大即將興建完成的安藤忠雄美術館並駕齊驅,國際化與在地化的人文藝術相互輝映。各方面的努力直到2013年看到停車場改種香蕉,知道地主將出售土地,認為重建已經無望才停止老屋重生的行動。後來得知農會購買土地,又重燃希望。

許多參與霧峰的學生,從社區訪談及參與過程中,對霧峰有了不同的看法:

「霧峰學真的是一門很有趣的課,藉由實地的田野調查,可以讓我們了解霧峰這塊寶地。」、「倘若我沒有上『霧峰學.學霧峰』這堂課,經過酒莊時,我不會注意到這棟建築物有甚麼特別的地方。這是之前所沒有接觸過的課程方式,這樣的上課方式很容易讓人直接深入霧峰,貼近霧峰,親自去了解霧峰的人事物。」、「在霧峰學這堂課中,我覺得我學到了很多,從大一踏進霧峰開始,我一直都覺得對這裡就是很陌生,也覺得很無趣,從來都沒有想要好好了解霧峰的念頭,畢竟它沒有城市的熱鬧。但是後來紛紛聽到很多同學,對霧峰學的評價都很不錯,實際參與後,我發現了很多霧峰的美,……而現在我很喜歡這堂課,因為它讓我受益良多。」

 

遇見農會  夢想發芽

    廖淑娟館長於2011年在亞洲大學圖書館的閱讀咖啡區認識陳約瑾(慧純)老師。當時陳老師任教於亞洲大學時尚設計學系,下課後想到圖書館的閱讀咖啡區喝咖啡,廖淑娟請她喝一杯圖書館正大力推行的20元「誠實咖啡」,並且向她暢談當時非常投入的民生診所老醫師的故事與神靖丸事件,之後帶她去看這棟老屋。學藝術也是霧峰人的她,就愛上了這棟歷史建築,啟動了她對房子的想像與行動,於是運用本身的專業,集結大家的想像,著手擬訂民生診所的整體規劃,為老屋的重生而努力。這期間的奔走、溝通協調各方等所有的努力來自於對土地與故鄉的熱愛,以及有感於眾人共事的力量。

    2013年,有建商想要買這塊土地,林鵬飛醫師的兒子林志鴻先生,於是與農會討論解除租約的事宜。廖淑娟館長回憶說:「當時聽到民生診所要被賣掉了,覺得一定會拆掉老房子,蓋成大樓。想到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即將消逝,無比的遺憾。因為大家對這棟房子已經寄予了好多感情、好多想像的藍圖。大家甚至開始想募集資金,買下這棟建築。」可是沒多久,就得到消息,農會買下了這棟建築及空地。其實當時建商開出的條件比農會優厚很多,可是林志鴻先生認為將土地賣給農會,對地方的發展會更有貢獻。」

    令人振奮得是,農會最後決定保留了這棟老房子!黃景建總幹事回憶說:「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拆掉老房子。就是單純的想要留下過去的東西,因為蓋新的很快,但舊的東西卻不易保留下來,所以我們能保留多少,就盡力保留。」於是廖淑娟館長殷切的鼓勵陳約瑾老師,將民生診所的規劃書,與農會進行討論。老屋新生的規畫獲得農會的認同,展開了一次次的請益與討論,而鄭醫師持續的鼓勵和支持提供了團隊很大的支持力量。集結大家的想像,民生診所的未來藍圖漸漸成型。

 

慢工細活 孕育而生的故事館

    在臺灣發展的過程中,農會扮演了重要角色,各地農會人才濟濟,但是霧峰農會給人的感覺特別不一樣。記得第一次前往民生診所現場勘查,車子停好,離約定時間還有五分鐘,卻看到五位穿著白襯衫、黑色西裝褲的農會夥伴,已昂然站立在屋前等候,這樣的氣勢,讓人著實感覺到農會對於此事的重視。爾後歷次的討論中,農會人員認真嚴謹的態度與專業的理念,讓人信服。這樣的視野來自平常的討論互動與各自努力進修成長。農會魏敏昭理事長 施明耀常務監事以及理監事們,對於在地文化公益的認同與信任,給予了最堅強的支持力量。最令人感動的就是,農會夥伴有著都市人已失落的臺灣特有種氣質--鄉土味、親切感。

    農會黃景建總幹事總是耐心聆聽專業的意見。遇到大家意見不同,或是困難瓶頸時,總是說:「把事情做好最重要」。這樣的單純與執著,讓大家全力以赴。計畫主持人陳約瑾老師,在法國留學的訓練,緊盯每一個環節,確認到位。因此,當大家對破舊的木窗是否要保留,意見分歧時,隔天她就請傳統木工師傅到現場勘察,並向總幹事說明。最後大部分的木窗構造被保留了下來。雖然要花費更多的經費與心力維修,但卻讓這棟建築物有了溫潤的質感,延續了老建築最美麗的風景。

    依著規劃的藍圖,泥作、鐵工、水電、油漆、木作......等工班陸續進場,展現專業的技術,老房子漸漸回復了應有的朝氣,似乎正準備迎接新的使命。

霧峰有志一同  夢想啟動

    故事館的展場規劃與設置,則委託秀毅文創有限公司,主要由我和莊文毅老師負責此任務。莊老師擔任臺北科技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講師,我們在新北市板橋的文化耕耘也邁入第十年了。深知地方文化研究與社區營造的重要意義,珍惜著這次參與的機會。

    初來乍到,進行阿飛仙的故事訪談,即感受到霧峰人的溫暖,耆老林錦屘先生、柯老師、劉女士、吳慶雄先生、吳慶勇理事回憶過往,給予寶貴的資料。六股社區發展協會可愛的長輩們訴說印象中的阿飛仙,生動的令人印象深刻。林健安先生與夫人,慷慨的與我們分享祖厝照片,並帶我們尋訪昔日祖厝的位置。魏秋金醫師對神靖丸號記憶清晰,給予模型考據極大的幫忙。

    曾瑞昌老鄉長、六股社區發展協會王原祥總幹事、霧峰國小許慰敏校長、萬豐國小林再山校長、霧峰文化創意協會的夥伴……,讓我們感受到對霧峰人對家鄉深厚的情感。林錫銓教授、熊與貓咖啡書房的小熊老師夫婦,探尋霧峰特色、勾勒未來願景,讓人讚佩。還有王一陸先生以及許許多多人的協助。正如莊老師的觀察心得,他覺得霧峰人有一種貴族氣質,宏觀的視野與在地的文化關懷,正努力凝聚著力量,創造霧峰美好的未來。

 

耆老林錦屘先生訴說著阿飛仙的故事

六股社區的長輩們,生動分享記憶中的阿飛仙

 邀請張有明教授與阿罩霧自然農農友現勘,請益故事館快樂農園規劃構想。

 

   因為大家的協助,共同成就了展館豐富的內涵,也充實了對館場的想像與規劃。故事館一樓將展示阿飛仙民生診所和霧峰在地的故事,並規畫有自然農法推廣中心。二樓則是神靖丸事件展覽室與臺灣醫療史展示等等。

    黃景建總幹事感性的說:「當時霧峰學在進行時,就想過要再利用這棟老房子,只是沒想到有一天農會會有能力買下來。更沒想到能夠將理想慢慢具體實現,這都要感謝所有人的付出。」

    未來將繼續凝聚更多人的參與,扎根地方文化教育並結合在地的有機農業,打造一個創新、創價(創造新的價值觀念)、永續的故事館。

 

後記:

感謝文創協會崔曼莉、郭美玲二位先進熱情的邀稿,以及林錫銓教授的鼓勵。當我閱讀霧峰履歷,是深受感動的。在地人書寫、記錄、傳承在地的故事,是多麼美好的事!所以當然要以行動支持,盡力而為。更希望藉由訴說故事館的「故事」,能吸引更多人一起關心,一起參與故事館的未來,一起創造霧峰傳奇。

這是一張圖片

(由右至左)莊文毅老師、黃景建總幹事、鄭宏銘醫師、陳約瑾老師、亞洲大學視光系曾榮凱主任、曾士全專員